
春秋战国是一个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的时代,而其中鬼谷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。作为一位深具智慧的军事谋略家,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,而且他所培养的弟子也同样成了传奇人物。在他的门下,最为著名的两位弟子便是庞涓和孙膑。两人起初是师兄弟,但最终却落得生死对立的结局。这段扑朔迷离的师弟之争,至今依然令人费解,直到20世纪70年代,在山东出土的竹筒才揭示了这段历史的真相。
1972年,考古人员在山东的山中发现了两座古墓,并且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筒、铜器等文物。经过两年的整理与研究,所有工作人员被出土的文物惊呆了,尤其是在竹筒中,居然同时发现了《孙子兵法》和《孙膑兵法》两部兵书。之前,《孙膑兵法》是否流传下来了,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,许多学者甚至认为《孙子兵法》和《孙膑兵法》其实是同一本兵书。但竹筒的出土证明了《孙膑兵法》确实存在,并且它与《孙子兵法》完全是两本不同的书籍。
展开剩余78%说到孙膑的本名,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。事实上,直到他被施以膑刑之后,他才得到了“孙膑”这个名字。竹筒中也详细记录了孙膑的许多谋略和智计,揭示了他为何会成为庞涓的仇敌。原来,庞涓与孙膑从鬼谷子门下学习时,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。鬼谷子在教导弟子时,发现庞涓贪图权势,心性不稳,便没有将所有的学问传授给他,而是将更多的知识倾囊授予了孙膑。这一做法让庞涓心生不满,觉得自己被冷落,最终他怀恨在心,决定加害于孙膑。
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庞涓在下山后很快受到了魏王的重用,便写信邀请孙膑前往魏国。当时的孙膑毫不怀疑,便收拾行囊前往魏国,心想着或许会有更好的仕途等着自己。然而,庞涓早已设下圈套,孙膑一到魏国便遭到诬陷,被处以膑刑和黥刑,成为了一个废人。幸得齐国使节的帮助,孙膑才得以逃脱,最终在齐国重新获得了新生,而两位曾经的师兄弟从此彻底成了敌人。
在著名的桂陵之战中,孙膑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智。此战也是竹筒中所记载的内容之一。当时魏国派遣庞涓率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,赵国面临巨大压力,卫国作为盟友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援。就在此时,齐国出手了。齐威王得知消息后,立即派遣田忌带兵前往两国边境,随军的还有孙膑。
孙膑分析局势后表示,不能与魏国军队硬碰硬,因为魏国实力强大,正面交战必然会败北。他指示田忌攻打平陵,虽然平陵是个小地方,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。魏国绝不会轻易放弃此地。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,率军攻占了平陵。孙膑又询问田忌,谁在军中指挥能力最弱,田忌告诉他两位将军的名字。孙膑建议让这两位指挥平陵之战,而田忌最终也照做了。
果然,这两位将军在战场上毫无建树,指挥失误导致魏军大败,两名将军在战斗中被杀,魏军全军覆没。对于这次失败,孙膑没有沮丧,反而告诉田忌可以绕过平陵,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。田忌不解,认为刚刚遭遇大败,贸然攻打敌人首都风险太大,但孙膑解释道,这正是自己的计策。
孙膑深知庞涓的心理,他故意让田忌的军队在魏军面前显得弱小,目的是让庞涓产生错觉,认为齐军实力不足,遂决定回援。然而,庞涓自信心过强,只带着一支轻兵回援,结果正中孙膑设下的埋伏,魏军不仅大败,庞涓也被俘虏。这场“围魏救赵”的战术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例之一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
尽管这一战齐军胜利,但魏国并未遭受太大损失,双方最终签订了停战协议。庞涓虽然失败,却仍然受到魏王宠信,重新担任重要职务。然而,这并未让孙膑满足。他深知,庞涓心中一直怀恨,自己必须彻底除掉这个仇敌。于是,在魏国再次出征齐国时,孙膑设计了一个更为巧妙的陷阱。
这次,孙膑故意暴露行踪,诱使庞涓追杀自己。庞涓因痛恨孙膑,果然中了计,带着少数精兵追击孙膑。在马陵这片战场,庞涓走到一棵树下,看到树上刻着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”的字样,顿时意识到自己中计,但已无退路,最终选择自尽。
孙膑的谋略不仅让庞涓落得如此下场,也证明了他远超庞涓的军事才华。庞涓因骄傲和嫉妒最终丧命,这也让人感叹,智者必胜,愚者必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领航优配官方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